【神化 (deification) 】从亚他那修认识「神化」的基本概念 台北市召会 张证豪弟兄

从亚他那修认识「神化」的基本概念

 

亲爱的朋友与弟兄姊妹,今天这部影片是要从亚他那修认识「神化」的基本概念,以厘清「神化」的真正意义,并消除一般人对神化的误解。

 

一般人所理解的神化是把人高举到神的地位。在中国民间信仰中常将历史人物神格化为神明,西方的罗马帝国则是将君主神格化;它们的共同点是被神格化的人会变成受人敬拜的神。但是以上这些概念,都不是基督信仰中所说的神化。神化的基本概念是信徒能有分于神,并逐渐变化的一种过程;并且至终人永远不会成为受人敬拜的神。

 

其实在基督教历史中,神化并不是一个新概念,在教父时期就有许多论述与发展。如果我们想认识神化的基本概念,从教父亚他那修(Athanasius,公元296-373年)切入是一个不错的选择。这有二个原因:

    第一,神化概念的发展从教父爱任纽直到亚他那修为止,在论述上已经达到一个相对成熟的阶段。

    第二,我们对于亚他那修力抗亚流(Arius)异端的历史事件并不陌生,也知道它的重要性,这其中亚他那修的神化论述值得我们深入了解。

 

底下,我们会先从奈西亚大会谈起,然后提到亚流异端的问题,接着会告诉大家亚他那修如何反驳亚流异端,最后从亚他那修的神化交换公式─「祂成为人,好使我们成为神」来认识「神化」的基本概念。

 

    亚他那修是在公元325年的奈西亚大会(The Council of Nicaea)后兴起,当时还只是一个青年助手的他,说了一句后来载入史册的名言:

    「祂成为人,好使我们成为神」

    The Word became man that we might become divine

    αὐτὸς γὰρ ἐνηνθρώπησεν,  ἵνα ἡμεῖς θεοποιηθῶμεν

 

    这句话就是亚他那修的神化「交换公式」(exchange formula)。

 

在公元四世纪的基督教会,基督论正笼罩在亚流异端的深刻影响力之下。奈西亚大会作为基督教神学史上的分水岭,著名的教会历史学家薛夫(Schaff)曾经评价:「奈西亚大会是四世纪最重要的历史事件,它胜过了危害教会的谬误。」基督论的正统教义与亚流异端被确立,要归功于坚毅不屈的亚他那修。华人基督教界对这一段历史虽然不陌生,但对亚他那修反驳亚流论述中的神化思想却不太清楚。以下我们先简要说明亚流异端的问题,然后再说明亚他那修是如何论述的。

 

亚流之所以被定为异端,最直接的原因就是他否定基督是神。亚流对于神在基督里、神成肉身的解释,简单说有三个要点:

     (1) 神的存在与本质(ουσια)是绝对的,具有独特性与超越性,是不可能为他者所拥有。

     (2) 基于上述前提,道成肉身的基督是受造之物;既是受造之物,基督就不是无始无终者。

     (3) 子虽然置于神所造的万物之上,但仍然是与独一之神有别的受造物,属于次神的阶级。

     如果按照亚流的论述,基督不是神、或基督只是次神,将减损基督救恩的功效与基督在救恩上的重要性,并将导致道成肉身的真实意义全然丧失。

 

亚他那修对亚流异端的反驳其实在他的著作很多,简单的从两方面来看:

     (1) 亚他那修强调圣子与圣父「同质」,子与父一样拥有神性,并且是永在的。这一点就打击了亚流所主张在父、子与圣灵中只有父是真神、父是无始者的谬论;也为后来三一神的真理奠定了基础。

    (2) 基督除了是神以具有神性,基督也必须是人以拥有人性。《驳亚流的演讲》中说到了神性与人性联合的神化过程:「道领受身体时,并未被消灭到竟然寻求接受恩典,祂反而神化祂所穿上的身体,并且更进一步地将它白白的赐给人类。」基督就是神,并未因为进入人而减损。被神化的不是基督的神性,而是基督的人性;基督的人性被神化,就使得人类的人性被神化。

    这一部分的论述,为后世奠定了基督是神、基督也是人的真理。

 

与此同时,我们也看到了神化论述的二个特点:

    第一,亚他那修是以神化能力的存在,作为他对抗亚流的辅助性论述,用来陈明基督完整的神性。所以,当他从不同的角度论到神化时,他基本上都会陈明他交换公式的前半句「祂成为人」,然后提到「好使我们成为神」。

    第二,直到亚他那修时,「祂成为人,好使我们成为神」在神学上并没有定义性的描述。卡拉莫夫(Vladimir Kharlamov)认为,主要原因可能是当时的读者都理所当然地明白其意涵,或着当时神化概念可能就是大众神学的一部份。

    所以我们可以得到一个结论,就是亚他那修的神化概念一直是伴随正统的基督论而描述的,并且在当时神化是一个大家都不陌生的概念。

 

 

那么,神化的基本概念是甚么?接下来,我们以亚他那修的交换公式「祂成为人,好使我们成为神」为主轴,简要说明五项神化的代表性的概念:

   1.道成肉身的扩大意义:

    亚他那修在《驳亚流的演讲》的第一篇与第二篇中,神化的论述着重于道所取之身体的神化,并且在第三篇中强调基督并没有因为进到人里面而不再是神,这个论述与亚他那修对抗亚流有关。换言之,他是在说明道没有因为取了人的身体而有所削减;并且道的本身并不需要被神化,只有道的肉身才要被神化。所以被神化的不是道,而是人的身体。亚他那修看见了救恩其实是将堕落的人性再次引导回归神。这种引导与基督的道成肉身有关,在此他使用一种全体人类共同性的观念,以基督的人性作为全人类的代表,将基督人性肉身的神化扩大为整个人类的神化。所以,当道神化了他所取之人的性情同时,整个人类的性情在原则上也被神化。

 

  2.圣灵的位格与工作:

    虽然神化的交换公式中没有圣灵的叙述,但却隐含在其中。亚他那修论述圣灵也是为了对抗亚流异端,并同时带着神化的论述。

    在《致撒拉蓬的前书》中我们可以看到,「圣灵并非属于受造的等次,乃属父的神格,在其中,道也神化受造之物。受造之物在祂里面被神化,祂自己不可能是在父的性情之外。」也就是说,神化是子与圣灵共同的工作。另一句话说得更清楚,「父借着道,在灵里行作一切。」所以,从另一个角度说,亚他那修是以圣灵神化人的能力作为圣灵完整神格的证明。

 

   3.人成为神是借着有分于神:

    亚他那修曾经六次引用彼后一章4节,「有分于神的性情」。在亚他那修的作品中有一个趋势,就是以神化的语言来描述从神流向人的行动;然后用「有分」的语言来描述从人向着神的行动,「有分」更常被视为神化过程本身的记号。当他引用这处经文时,都是用以支持信徒是动态的有分于神。这仍然只有借着道成肉身才能成为可能。当道取了人的身体,借着属性相通,祂将人的性质变化成为道的性质。

 

    4.超越属人的性情:

    为了对抗亚流所说的,「耶稣在智能上增长」(路2:52)的争议。亚他那修一方面拒绝子在神性上有任何增长,但是另一方面认为在子的人性上确实有增长。他发展出一种超越属人性情的观念,说到,「人的元素在那智能中增长,在程度上超过一切人的性情,并被神化,为了彰显神格,成为并显为那智慧的器官。(驳亚流3.53)」换句话说,人性在基督里超越了人自己的本性,并且借着道成肉身将这个超越传递给了信徒。所以,亚他那修对神化的观念是,借着永远的子,渗透和变化必死之人的性情,叫它能有分于父的生命。这种过程是动态的,也可以说是神在个别的人身上彰显自己,并且渐进、逐步向上的一个过程。基督的人性在自己里面超越了人类的本性;众人也得以有分于这个过程。

 

    5.人不会成为受敬拜的神

    凡是神化的作者几乎都可以不约而同地说,神化并不是产生许多可以被敬拜的神。亚他那修也注意到这个问题。诗篇八十二篇6节,「我曾说:你们是神,都是至高者的儿子。」这是一个相当引人注目的经文,也是许多论到神化的希腊教父都会引用的一处经文。虽然亚他那修也会引用,但却不常称人为神。

    他尤其特别谨慎解释圣经中称人为神之处,以避免人真的能变化成为众神的任何含示。他说,「如果有人被称作神,绝对不是因着本性,而是因着有分于子。」因此,被神化的人当然不能被认为是神自己,当然也非父神或子神。

 

结论

 

最后,我们客观归纳亚他那修的神化概念,不难看出与救恩论中常见的神学主题十分相似。汉米尔顿·赫斯(Hamilton Hess)认为,亚他那修所表达的神化动机大部分都与基督带来的救恩有关,例如更新、圣化、有分神性、与基督联合、与基督同被高举等。这些都是我们再熟悉不过的神学概念,与异端扯不上边。

 

所以,现在我们可以更清楚的知道,教父们所说的「成为神」是在甚么意义与前提下,并且神化是基于甚么、结果又是甚么。人成为神,并不是基于人想要与神同等的骄傲,而是借着神所应许、要使人有分于神的性情;人成为神,结果也不是指产生许多受人敬拜的神,而是借着永远的子、渗透和变化必死之人的性情。只要我们稍微深入一点,就可以发现基督信仰中神化概念不是一般人所误解的将人尊奉为神。

 

值得庆幸的是,近十几年来神化教义的研究热潮与热烈讨论,导致这个主题的神学研究、期刊论文与学术会议大量增加。许多西方神学家对神化的观念与态度发生了巨大的改变。原先被质疑的神化概念,越来越多的被证明存在于西方正统神学传统中;并且原先对神化的批评─将人尊奉为神,也被证明与基督信仰中的神化概念不是同一个东西。期盼观众透过这个影片的说明,能重拾这个曾经在基督信仰中被人遗忘,但却十分宝贵的重要真理─「祂成为人,好使我们成为神」。

 

Source:https://youtu.be/7ZzEA9Vf2iU?list=PLMvBgRTCW9oWvFYamgTlrQoFgIySvgAg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