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耶路撒冷醒来】客西马尼园 【Waking Up in Jerusalem】 Gethsemane

  客西馬尼園在橄欖山的西側山腳下,走出獅子門繞到金門附近,從Sha’ar HaArayot Bridge越過橄欖樹林立的汲淪溪谷,很快就可以抵達。園子前方有童女馬利亞之墓(Tomb of the Virgin),園子後方有抹大拉的馬利亞教堂(Church of Mary Magdalene),後者頂著7顆鍍金的洋蔥圓頂,想要認錯也不容易。
  但第一週從希伯來大學去,正好閉園。第二週下了聖殿山想過去,卻在獅子門遭竊,跑了警局一趟。第三週一出門就遇上大雨,之前兩週沒有,之後兩週也沒有,就只在那一天風雨交加。到了最後一週,我們總算順利入園,這次沒有甚麼意外,爬一小段坡路上去,滿園的橄欖樹就在眼前。
  上客西馬尼園,很難,也不難,難的是入園後如何平復心境。
  客西馬尼的意思是「榨油機」,也就是把橄欖榨出汁油的地方。站在園內,西邊就是金門和高大的城牆。耶穌在上十字架的前一晚,最後的晚餐過後,正是和門徒在這樣一個園子禱告,等著被猶大出賣,押進城內受審。那一晚,耶穌在園內被榨出生命的精華來,禱告到最後大聲哭號,不能自已。來到這樣一個園子,你的心情如何能不跟著激動?
  「基督在肉身的日子,強烈的哭號,流淚向那能救祂出死的,獻上祈禱和懇求,因祂的虔誠,就蒙了垂聽;祂雖然為兒子,還是因所受的苦難學了順從;祂既得以成全,就對凡順從祂的人,成了永遠救恩的根源。」(希伯來書5章7至9節)
  早期的朝聖者經常來到客西馬尼園禱告,這項傳統延續到如今,許多基督徒還會專程在晚上入園禱告,感受救主那一夜的心境。
  園子本身並不大,滿眼都是蒼綠的橄欖樹。據說有八棵老樹的年齡已經兩千年了,但也有人認為這些樹只有幾百年之久。然而有幾棵死了又活,新枝子在蒼老的樹根上長出來,層層包裹,讓人也摸不清究竟有多少年了。
  進進出出的歐美遊客中,突然來了黑頭髮的韓國基督徒。在一片韓語聲中,我們走入園子隔壁的萬國教堂(Church of All Nations)。這座教堂是20世紀前期在毀棄的古代教堂根基上建造的,因資金來自16個國家,因而稱為All Nations教堂。教堂前有粗大的列柱和鑲嵌圖案,充滿拜占庭風格。走進堂內,穿著袍子的神職人員摸摸頭,暗示我該摘下帽子。仰頭一看,教堂頂部有多個小圓頂,而後方則是大圓頂,正面牆壁上繪製著耶穌和門徒在客西馬尼園的故事。
       我不是愛看教堂和壁畫的人,但那幾幅畫還是讓人沉思良久。
  要理解這些畫,你必須讀讀福音書。馬太福音26章說:「他們唱了詩,就出來往橄欖山去。隨後耶穌同門徒來到一個地方,名叫客西馬尼,就對他們說,你們坐在這裡,等我到那邊去禱告。……我的魂極其憂傷,幾乎要死。你們留在這裡,和我一同儆醒。祂就稍往前走,面伏於地,禱告說,我父阿,若是可能,就叫這杯離開我;然而不要照我的意思,只要照你的意思。」
  當耶穌回到門徒那裡,他們卻睡著了。祂第二次又去禱告說:「我父阿,這杯若不能離開我,必要我喝,就願你的旨意成就。」祂又回去,見門徒還是睡的,因為他們的眼睛困倦。祂又離開他們,第三次去禱告。最後祂回到這些門徒身旁,說,起來,我們走罷,出賣我的人近了!
  每每看到這一段,心裡都不免沉重起來。耶穌在肉身裡有痛苦有憂傷,但睡的人多,儆醒禱告的少,沒有幾個能和祂一同背負重擔。但有一個儆醒的信徒,曾經寫下這樣的歌詞:
你若不壓橄欖成渣,它就不能成油;
你若不煉哪撻成膏,它就不流芬芳;
你若不投葡萄入酢,它就不能變成酒;
主,我這人是否也要受你許可的創傷?
  馨香的橄欖油是聖膏油的基礎,用來將聖殿相關的一切分別為聖。沒有壓榨,橄欖就不能流出油來給人享受。耶穌在上十字架前,便已在客西馬尼園開始受壓,甚至祂這三十三年半的人生,沒有一天不是在死,沒有一天不在榨油。客西馬尼,不過讓我們看見情感爆發的一瞬間。
  但爆發過後,接下來便是面臨不義審判而沉默,在生命隨著血水流出時,痛苦逐漸遠去,那一天祂帶著肉身進入了永恆,留下希望和生命給這世界,也留下橄欖樹活了又死,死了又活,迎接千年不變的旅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