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使徒腳蹤之旅(十四)使徒腳蹤在羅馬-2
在羅馬所參觀眾多與使徒腳蹤有關的地方,其中最觸動大家心弦,深有感受的,是先後參觀了兩座監獄。按著歷史的順序,先介紹使徒彼得與保羅先後被監禁在此的馬梅定監獄。
(資料來源:http://www.wikiwand.com/zh-hk/马梅尔定监狱)
馬梅定監獄(拉丁文:Carcere Mamertino)位於古羅馬廣場,卡比托利歐山東北山坡,面對元老院和涅爾瓦、韋帕薌和奧古斯都的帝國廣場。
此監獄由Ancus Marcius修建於公元前640-616年,通常只關押高級囚犯,被擊敗的外國將領在凱旋示眾後,
關押於此,最後仍公開勒死,除非碰巧自然死亡(羅馬法不承認監禁本身作為懲罰)。介於監獄和記錄室之間是通往卡比托利歐山的階梯,稱為Gemonian台階。不清楚這座監獄何時關閉,但這個地方從中世紀已經用作基督教禮拜場所,目前被二個教堂佔用:上層是木匠聖若瑟堂(Chiesa di S.Giuseppe dei falegnami),
下層是獄中聖伯多祿堂(S.Pietro in Carcere)。進入一樓的展示廳,
室內牆上的文字簡介中,第一行即寫著使徒彼得與保羅的名字,他們在殉道以前都曾經被關押於此,
玻璃櫃裡的立體模型,說明監獄以及後來加蓋之教堂的整個立體結構,
導遊引導我們進入古老房間,幽暗的光線以及斑剝的牆壁讓人充分感受到其年日的久遠,
牆上色澤已模糊不清的濕壁畫,述說這座監獄古老的歷史,
這面較為清楚的壁畫,描繪使徒彼得與保羅當年的行誼,
據聞因使徒們在監獄中的言行,看守Martinian和Processus亦被感化,使徒彼得與保羅乃帶著鎖鏈為他們二位施浸。
古代之羅馬監獄,即所謂之”地牢”,沒有階梯可下,犯人與食物皆是打開這個洞的門往下扔,
這個據說是當時用來囚銬犯人的刑具,
接著我們從後來搭建的鐵梯往下走,
來到彼得與保羅生前被監禁、暗無天日的小囚牢,因地方太小,一次只能開放六位進來參觀,
此時保羅在腓立比書一章20~21節所說:”這是照著我所專切期待並盼望的,就是沒有一事會叫我羞愧,只要凡事放膽,無論是生,是死,總叫基督在我身體上,現今也照常顯大,因為在我,活著就是基督,死了就有益處。”以及三章12~14節:”這不是說,我已經得著了,或已經完全了,我乃是竭力追求,或者可以取得基督耶穌所以取得我的。弟兄們,我不是以為自己已經取得了,我只有一件事,就是忘記背後,努力面前的,向著標竿竭力追求,要得神在基督耶穌裏,召我向上去得的獎賞。”
保羅在帶著鎖鏈、被綑綁的環境中,卻能這樣的活基督、顯大基督,以基督為祂的目標和獎賞,實在激勵了我們。在腓立比書四章12~13節,保羅更說出他能這樣豪邁的原因:”我知道怎樣處卑賤,也知道怎樣處富餘;或飽足、或饑餓、或富餘、或缺乏,在各事上,並在一切事上,我都學得秘訣。我在那加我能力者的裏面,凡事都能作。”他實在是已經學得秘訣,就是在任何事上,都學習活在那加他能力者的裡面,而能知足喜樂。
使徒彼得也有著同樣的經歷。他在彼得前書一章6~7節所寫的,正是他自己的經歷:”在那時期你們要歡騰,儘管目前在諸般的試煉中,或許必須暫時憂愁,叫你們信心所受的試驗,比那經過火的試驗仍會毀壞之金子的試驗,更為寶貴,可以在耶穌基督顯現的時候,顯為可得稱讚、榮耀和尊貴的。”
使徒們因著愛主,跟隨主,信靠主,也認識基督復活的大能,在如此艱難、被捆鎖的環境中,依然能喜樂歡騰的活基督、顯大基督,自然感動了周圍的人,兩位獄卒也因此受浸得救,這是何等榮耀的見證!
位於羅馬郊外、鮮少遊客的三泉隱修院,也是此行參觀的重點行程。入口處是一位修士聖本篤的雕像,
進入隱修院的查理曼拱門,
三泉隱修院共有三座教堂,先介紹被稱為天梯教堂的第二座教堂,因堂內的祭台稱為Scala Coeli(「天堂的階梯」)而得名。
此教堂建在聖芝諾將軍及其10,203名軍團戰士的遺體上,他們在299年被戴克里先下令殺死。比較特別的是這座教堂的地下是一個監獄,據聞使徒保羅在行刑殉道前,就監禁在這裡。
走下階梯一訪當時的監獄,
鐵窗裡面就是牢房,
將手機伸入鐵欄杆內拍攝牢房內實景,
保羅是否在這裡寫下提摩太後書:
“我現在被澆奠,我離世的時候到了。那美好的仗我已經打過了,當跑的賽程我已經跑盡了,當守的信仰我已經守住了;從此以後,有公義的冠冕為我存留,就是主,那公義的審判者,在那日要賞賜我的;不但賞賜我,也賞賜凡愛他顯現的人。”(提後六6~8。)這豪邁得勝、無懼於死的靈,深深感動了我們每一位。
接下來我們走向最裡面,被稱為第一座的三泉聖保羅堂,建於使徒保羅被皇帝尼祿下令斬首的地點。當年保羅走向行刑處的石板路,仍舊留著。
石板路旁有一塊牌子上面寫著:
教堂門口,
教堂裡面,就是保羅被斬首殉道的地點,
眾人在莊嚴肅穆的氣氛中,一面參觀當年遺留保存的刑具,一面默想保羅活基督、顯大基督,至終為他所愛的主而殉道的榜樣!
傳說他的頭顱從身體切斷時,彈起三次,撞擊地面,形成三個泉眼,因此稱為三泉隱修院。
第三座教堂我們沒有進去,這座教堂由教宗和諾理一世建於626年,安排本篤會修士照顧。
這裡還有一座修道院,裡面樸素的建築,寧靜的氣氛,與其他教堂奢華絢麗的裝飾,呈現極大的對比。據說這裡的修士,完全過著與世隔絕隱居的生活。為了生活需要,他們會製作一些日常用品,放在小店裡販售,以維持修道院的花費。
在羅馬我們還參觀了一座百基拉教堂 (Cardinal-Priest of St. Prisca),為四世紀所建的教堂,
被認為當初亞居拉和百基拉故居的 遺址,為當時羅馬召會聚會的場所。
據導遊敘述,Prisca為亞居拉與百基拉的女兒,未婚就殉道而死。這裡是他們的家,也是當時基督徒聚會的地方。這一點符合聖經的敘述,羅馬的召會當時是在百基拉與亞居拉的家裡。惟英文聖經中說到這對夫婦,有時用Priscilla,有時用Prisca,似乎並非指他們的女兒。但無論如何,我們找到了當年羅馬召會聚會的地方,這就太值得了。雖然這也是一個幾乎無人會來的景點。
我們在亞居拉和百基拉的家門口合影並宣告,我們的家,要成為亞居拉和百基拉的家,效法他們的榜樣,緊緊跟隨職事,委身服事聖徒,家打開,建立召會。
前面的教堂已看不出當時住宅的原樣,從側門進入庭院,看著斑剝的牆壁,古舊的窗戶,遙想將近二千年前,聖徒們在此聚集,甚至需躲避逼迫的光景,感謝主給我們看見一位一位歷代聖徒的榜樣!值得我們效法與跟隨。
使徒腳蹤在羅馬系列,就到這裡告一段落,願主祝福今日在羅馬的見證,在羅馬的聖徒們,繼續的寫這神與人聯合的歷史。願藉著我們的禱告,加強主在羅馬的行動,為著祂的回來,金燈臺在這裡必要發光照亮,更多的見證人興起,使主得著回來的踏腳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