召會能夠本土化和全球化,不是靠策略,背後最重要的力量是聖經

【記者李容珍台北報導】

「召會能夠本土化和全球化,不是靠策略,背後最重要的力量是聖經。」台北市召會周複初長老,于2015年5月15日在政治大學宗教研究所宗教文化周座談會中分享「台灣本土教團的國際化策略”時表示,「全球化”亦「本土化”看似矛盾的概念,但在召會确是同時存在,這不是靠着策略,乃是對神的「異象」、「願景」。

早期中國教會本土化強調的是三自:自養、自傳、自治,過去宣教士認爲要先自養,但中國傳道人卻認爲要先自傳和自治,自然會産生自養。倪柝聲開創「地方召會」,被學者稱爲近代基督教在中國本土化成功實踐者之一。事實上,倪柝聲所做的完全不是爲「本土化」,倪柝聲隻關心的一件事就是「聖經」,這才是真正本土化與全球化的重要原因。

宣教推動力在于願景

周複初長老表示,召會在海外開展,先将聖經或書報翻譯成當地語言。他以柬埔寨爲例,先翻成柬埔寨文的小冊、書報和聖經,在大學校園内讓學生閱讀,并且形成讀經小組,去得着本地人。此外,召會也在當地成立訓練中心,讓青年人一起生活,接受訓練。

台灣很多宗教團體都在思考如何到全球宣教,以爲宣教最大的障礙是語言,事實上并不然。周長老曾經和一位學者做過一項問卷調查,結論是「宣教真正的推動力是願景」;太強勢的語言,有時反而影響到宣教,他們乃是用語言,剛好地将願景和聖經真理說明清楚,當地的人得到後就分享出去。

他提到,今年召會舉辦的國際華語特會,海外有來自五十五個國家、超過六千人參與,參與者都是因有相同的願景而來。召會的願景:「一個基督的身體,衆地方教會」,年輕人就是帶着願景,以及對于聖經的認識,願意到全球各地方去傳揚,所以目前召會散布在120國家。

到各地做見證人

政大國際關系中心助理研究員王韻回應時提到,一群人願意離開舒适圈到海外拓荒,可能語言不通,還要面對當地人對宗教的敵意,是什麽力量讓信徒願意犧牲奉獻,冒生命危險去到那裏?在當地可能會遇到政治、經濟等問題,是否要做轉化的調整,是否因時因地制宜?即使我們初衷是爲幫助他們,但若對方要逼表态時,該怎麽辦?

周複初長老回應說,會離開舒适圈到全球去,因從使徒行傳記載,這就是耶稣對第一代門徒傳福音的托付。所謂「見證人」在希臘原文就是「殉道者」,就是要門徒用生命去見證(殉道)。當每個基督徒有基督的生命在裏頭,願意用性命來做見證,所以他們願意到全球去。

他說,召會看見的是「一個身體」,但是「地方教會」是很多的,弟兄姊妹到各地方去,因爲他們抱持異象,是去做見證人。因此他們建立的不是母會的分會,或自己的教會,乃是當地的地方召會。可能待了二、三年或二十年後,當地人能夠自養、自傳、自治後,他們就欣然離開。

但當地基督徒也得着相同願景,他們也一同加入全球化行動,所以不但在當地本土化,也一同有份于全球化行動。例如過去在前蘇聯傳福音,是各一位中國人、美國人和俄國人向當地人傳福音,這三個國家的人原本是勢不兩立,卻因爲福音緣故,願意抛棄傳統文化成見在一起,所以福音開展就很快速。

✿基督教論壇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