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勒神學院真理書房等主辦 「華人教會正統信仰」講座

以〈從神學角度看華人教會正統信仰〉為題,由富勒神學院系統神學教授Prof. Veli-Matti Kärkkäinen主講,試圖勾勒一套協調神學(Mediating Theology):在界定共同核心之同時,亦承認歧異的重要性。

Kärkkäinen指出,非此即彼的態度有時是需要的,如舊約中「事奉巴力還是事奉耶和華」的例子,但導致真誠基督徒之間的分裂,往往不是涉及如斯戲劇性的抉擇。他將異端(Heresy)分為三層次:一、關乎三一論、基督論和救恩論等重要議題的異端;二、以宗派或傳統為判準的異端;三、生活文化異端(如敬拜形式之爭)。他指出,第一層的確有將人推離基督教信仰範疇的危險,第二層卻不一定與第一層有關,至於第三層有時更具誤導性,然而不同的基督教傳統談到異端時,有時卻不會如斯細分。

Kärkkäinen進一步認為,上述的第二及第三層次「異端」,其實仍應被視為屬乎基督教信仰(Christian Confession)之中,因為基督教教會在教義詮釋方面可以有所不同,卻又不致互為矛盾或互相排斥。他以聖化論(Theosis;「神子成為人,使人可成為神」〔亞他拿修〕)為例,過去更正教認為聖化論過份強調人在救恩中的意願與主動,與因信稱義直接對立;然而經過討論,當在路德和加爾文的救恩論中重新發現聖化論,有信義宗和其他更正教的神學家開始接納聖化論不單是一個合法的基督教救恩概念,且有其歷史源頭,過往指控其為泛神論和伯拉糾主義(Pelagianism;人靠己力能滿足神旨要求)亦純屬誤解。

Kärkkäinen指出,倪柝聲及李常受所闡述的地方教會信仰就屬於聖化論的範疇,地方教會亦因而常被稱為異端。而在○四至○六年有份與水流職事站成員對話的Kärkkäinen說,對話的結論是聖化論乃合法的基督教救恩概念,而水流職事站成員關於三一論與基督論的說法,雖然有需要小心闡明,卻仍屬基督教正統範疇,不應被稱為異端。  全文